三江古语有云:口水味味,唔识金兰寺!(用三江话说就连贯了~)
现在带你!重新认识下由古至今的【金兰寺村】!
内容有点长,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金兰寺,那就请认真看完~
内容部分选自:湛汝松 的 荔乡巡礼—村庄篇 之 穿越金兰寺村。
肥沃的三江平原有一个6000年前的贝丘文化遗址。贝丘遗址之上有一条被岁月抚摸了千年的古村。古村之中有一座经历过五百个春秋的祠堂。这一切都聚焦在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的金兰寺村上。
2011年暮秋,为了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为了金兰结义而得名的古村,为了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的古祠,我与朋友结伴来到三江平原,在金兰寺村的时光甬道上来回穿越。
【一】
小车进入金兰寺村的门楼,穿过一段桉树如梳的绿道,在村中热心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金兰村东境凤岗寻找半世纪前考古队挖掘文物的现场。可惜,现场早已被复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民房、旷地和附近一棵又一棵的古榕。然而,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贝丘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吿诉我们: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文化的记印。
1995年版的《增城县志》,在“金兰寺贝丘遗址”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位于三江镇金兰寺村原增江河畔,属新石器时代距今4035年(±95年)的文化遗址。1956年省文物普查队首先发现贝丘遗址,1958年广东考古队在这里进行挖掘工作,发现有大堆贝壳、动物及鱼类骨、石器等堆积成的文化层,并在附近发现古墓葬4座,其人骨结构具有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磷、砺石、陶盆、陶钵、陶祖、蚌环、穿孔毛蚶壳、鱼脊骨串珠饰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内。”
增城市博物馆蔡副馆长告诉我,金兰寺贝丘遗址,是广东省较早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当年广东省考古队选择了200平方米范围进行挖掘,发现共有上、中、下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上层是战国时期;中、下层是新石器时期。经严格测定,金兰寺贝丘遗址出土的夹沙精陶和彩陶的形成时间,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东莞蚝岗贝丘纪念馆中的新石器时代南亚蒙古人种头像
东莞蚝岗贝丘纪念馆中的新石器时代南亚蒙古人种生活场景照片
穿越回来现在~~
现在的金兰寺村的孩子!剪刀手姿势~灿烂的笑容~童真~也证明着金兰寺村生活环境不错~
再次穿越回古代~~~
【二】
金兰村东境有一段淤塞了的河涌。涌边有一个七八米宽,十数级台阶的花岗岩河埠头。河埠头不远处,有两座紧连在一起,贴着红色瓷片的新建庙宇。庙宇门上分别嵌有“洪圣宫”和“天后宫”的牌匾。我从洪圣宫进入,触目一切尽是当代粗制之物而让我失去兴趣。可走过天后宫,廊中架着一个积满岁月尘烟的大铁钟却令我眼前一亮。我用纸巾细抹,钟上的铸文便浮现出来:“增城县金兰寺村众信士施天妃宮钦钟一口重二百余斤万历七年季春吉旦奉”。明万历七年,是公元1579年。我用力击了一下这个铸造于432年前的大钟,一声沉重的声响又把我带到一幅明代民间祭祀的风情画中。
(原天妃宮中的铁钟)
金兰寺村增江河畔,一座精巧的天妃宮座于古榕的绿荫中。天妃诞日,从江河乘船而至的异乡人,从街巷步行而来本村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聚集到天妃宫中。人们在天妃像前烧香化宝,叩头参拜,求神许愿。庙前宮里人头涌涌,善男信女沉醉在香烟萦绕之中。
人们为何如此虔诚?原来,明代时的金兰寺村,已是三江平原上一个鱼肥蕉壮,稻花飘香的村庄。村子里的人亦渔亦农,希冀过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然而,生活在水乡泽国里的金兰寺村人,却经常受到水患威胁,渔船被浪刮翻,庄稼被水淹没的现象时有发生。岭南水乡,自古信仰水神。金兰寺村人,自然也希望能得到水神的保护。明代,他们在村中建了洪圣庙和天妃宫,分别把为官廉正,任广利剌史,并因建立气象站得到渔民信赖的洪圣王和慈悲为怀,救苦救难于民众的天妃请来,供村民朝拜。后来,消息传到村外,天妃宫更是四邻水乡,香火鼎盛的祭祀圣地了。
(新建的洪圣宮与天后宮)
走出烟雾弥漫的庙宫,我也走出尘烟笼罩的岁月。擦了一下被岁月朦胧了的双眼,我才意识到这烟雾是从新建的“天后宫”冒出来的。几个中年妇女许下的祝愿,伴着自己亲手点燃的缕缕香烟,一直飘到当年请水神天妃上岸的水边。
金兰寺村,亿万年前的古海,你是水的家园。水,让你成就了6000年前的贝丘遗址;水,也让你成就了近千年的渔米之乡。将来,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你呈现给人类社会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自然画图?
【三】
我们还在寻觅,希望在地上找到一些贝丘文化的痕迹。才走几步,一间三进五间,规模宏大的“姚氏宗祠”便映入眼帘。祠堂右侧,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匾镶嵌其中。
(姚氏宗祠)
姚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站在祠堂前,抬头仰望,只见红砂岩脚,青砖大墙和四根红砂岩大柱的上面盖着79行碌灰筒瓦,两边人字封火山墙和中间灰塑龙船屋脊向着蓝天。走进祠堂里,顾眼环赏。雕梁画栋的斗栱屋架,精雕细缕的莲瓣柱座,饰花纹果的封檐,彩绘墨描的墙眉……无一不显露着明代建筑工艺的风采。
金兰寺村的姚氏始祖姚宗卿是在宋代中原人南迁大潮时于北宋熙宁年间从江西经南雄、番禺来到三江平原的山下定居繁衍的。南宋宝佑四年(1256),当时定居于初溪的姚氏第七代孙姚七六来到贝丘遗址上的河涌放鸭。一天,他见到自己在涌边搭筑的茅棚升腾起一缕红光。他急忙回到初溪,稟报老人。老人吿诉他,红光升腾之处,必是风水宝地。目睹红光之人,定与宝地有缘。老人之语,使姚七六大悟。于是他迁居到此,成了金兰寺村姚氏宗祠的主人。
三江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七六从初溪分居金兰寺村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这片土地上捕鱼耕种。那时,贝丘遗址上的小村子旁边有一口莲塘,莲塘边有一个座“金莲寺”。姚七六定居以后,又有洪姓人入居。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便在金莲寺中结义,互拜兄弟。金兰结义以后,村子又来了一户关姓人家。从此,周、姚、洪、关多姓共村,共同开拓、耕耘着这片河涌纵橫的肥沃土地。当年结拜的金莲寺,人们把其称为金兰寺;这个贝丘遗址上的村子也从此得名“金兰寺村”。
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姚氏在金兰寺村人丁越来越旺,作为这片土地的拓荒者和始居者的周氏及后来迁入的洪氏两姓,人口却从逐步减少到往外迁移。今天,有2000多人的金兰寺村,只剩下了姚、关两姓了。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姚氏宗祠,就是姚姓人在金兰寺村辉煌的历史见证。
金兰寺村年青的村民大部分都经商务工去了。姚氏宗祠的周围,却多了不少来自各地的异乡人。他们在这块土地田园上耕果种菜,在村庄老屋生活食宿甚至生育繁衍。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人类一直在时光甬道上穿行。我想,金兰寺村的姚姓人、关姓人以及今天从四面八方来金兰寺村工作和生活的“新金兰村人”,一定会携手前进,共同谱写出金兰村历史的新篇章。
最后,还觉得文章不够味道!那么就实地去到金兰寺村走走吧~~顺便可以试试金兰寺门楼前的“蒸武门”!
金兰寺门楼前的“蒸武门”!
发布时间:2016-05-28 00:09:07
版权所有 ©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标签: 增城 增城金兰寺村 三江金兰寺村 增城三江 三江金兰寺 荔乡巡礼-金兰寺 湛汝松